我校园访问的第一站是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Day 1

8号中午抵达DTW底特律大都会机场,入境美国。从机场到安娜堡打了个 Uber 还蛮快的,三四十分钟就到了。机场还蛮人性化的,有一个专门的 rideshare 区域是让你等Uber、Lyft之类的,而且还有好多加热器,站在下面非常暖和,不用担心站着瑟瑟发抖。

到宾馆稍微躺了一会儿,然后再打个 Uber 去 downtown。招我的教授 Baris 约了个韩国烤肉店,另外还有其他几个他联系的 prospective student。Baris 真人嘛,好像比 Skype 的时候更帅一点,很活泼,很幽默,很健谈,不会特别正直刚强严肃认真,属于我喜欢的那种类型。桌上有个 CMU 的硕士,还有四个 UTAustin 的本科生。我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聊得蛮开心的了,加上我也很久没 social 了(其实明明就没 social 过好吧),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他们表演。嗯,肉其实蛮好吃的,感觉在美国凑齐一桌吃肉的人并不容易,不过大家第一次见面都比较拘谨。

其实这次 UMich EECS 只邀请了 domestic student 也就是美国国内的学生来访问,我是 Baris 用自己的经费付的。我边上有个中国妹子,但她是初中就开始在美国上了,所以她表现出来真的就是美国国内学生的样子,最明显的就是表示吃惊等的动作和表情以及语调等等。但她转过头跟我讲中文又是一副中国人的样子,感觉这种自由切换非常厉害。

吃完饭本来以为可以回去开心地睡觉了,结果 CSE 后面8点还有一个 reception 欢迎仪式。说实话我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这种活动就是美国非常标准的社交活动,就是有教授,有在读学生,还有一大堆 prospective student,有吃的有喝的,端着个杯子或者盘子突兀地插入一个小圈子,开始尬聊,然后再换一个小圈子。总之就是人群不断随机地组成若干人的小圈子开始尬聊。说实话这其实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地参加这种活动,之前暑假在康奈尔的时候虽然也有类似的活动,但因为大部分人都是我们一块去访问的同学,所以实际上就是跟自己原来的同学互相聊一聊罢了。而这次我是真的一个人都不认识,而且他们又都是 domestic student,哪怕不是美国人,经过美本的历练对这一套社交活动已经是很熟悉了,所以一走进这个场地真的是让我头皮一紧。

不过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拿一杯柠檬水在手上,省得不知道手要放哪里。围观了几次他们的操作,大概掌握了套路。加入一个圈子的时候站到圈子边上,他们就会站开一点让你进来,然后你就介绍一下自己叫啥,跟大家握个手啊之类的,大家可能也会反过来再把自己名字报一遍。最普遍的几个开场的话题就是,你来自哪个学校啊,你做啥的啊之类的。完全不用担心自己把同一句话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圈子里面讲若干次,因为他们都是这样的哈哈。比方说我就吐槽了好多次为啥不邀请 international student。而且你可以把一个圈子里面的话题带到另一个圈子里面,这样就有话讲不会太尴尬。

结束的时候,UTAustin 的同志们头一次见过下雪,表示很激动,哈哈。Baris 蛮好的,还把我们载回酒店。坐了14个小时的飞机又接连两场尬聊,感觉真的很累,但是因为时差的原因,躺在床上很困又睡不着,睡着了之后半夜又一直醒过来。

Day 2

早上8点10分 Baris 来酒店门口接我,然后去另一个酒店又接了几个学生,然后一块去一个咖啡厅喝咖啡。我点了个 Classical 的美式早餐,结果上来大吃一惊怎么会这么多(而且看起来完全没有食欲),大家一脸关爱智障的表情对我微笑,感觉大家刚到美国的时候一定都是这么被坑过的哈哈哈。不过好在我昨天发现他们对打包这个事情都非常熟悉了,不管剩啥都打包回家,不浪费粮食,这倒是让我对疯狂浪费的美国产生了不一样的认识。

其实就是继续闲聊,只是手上的食物变了罢了。我们桌上四个学生以及 Baris 聊了一会儿,过来了一个教授 Igor,一脸无奈地表示他去得太晚了,没有接到学生,于是加入了我们。后面不知怎么地聊起了量子计算机,Igor 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于是变成了整桌人都在看他表演哈哈哈。

10点教授们又把各自载来的学生载去 CSE 楼里。CSE 楼很新,10年前刚建的,然而据说现在容量已经堪忧了,快要塞不下人了。之前在 Cornell 的时候也有这个问题,同样是新建的楼立即就不够用了,看来 CS 的扩张真的非常快啊。

CSE 楼

首先就是领导讲话,感觉领导讲话听起来还是不错的,没有一种官僚气息的感觉,都是非常实在的正经话。其中有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个是 UMich 非常在意学生的成功和快乐,另外一个就是系里面大家都很和谐友爱。我很喜欢这样的氛围,而且我觉得这应该是实话,至少目前为止他们表现起来就是这样的。教授们都是自己开车去接送学生,而且感觉挺关心学生的,教授们相互见面打招呼也都非常亲切,气氛也都非常欢快。

后面在同一间教室里面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比方说叫了几个教授讲了讲自己做了啥,感觉还蛮有意思的(当然了,做理论的教授在讲的时候,我看大部分人都是一脸懵逼生无可恋);叫了一排在读的 Ph.D. 学生在讲台上回答大家的问题;叫了个小秘讲了讲住房。

午餐时间在一楼大厅弄了两排展板,让在读的 Ph.D. 学生贴 Poster 展示。又是一个随意的社交活动,可以跟 Ph.D. 们聊他们做的东西,当然也聊了一些七的八的,比方说某某教授怎么样呀,当他学生是什么感觉啊之类的。

整个下午呢就是在跟教授们单独聊天,小秘给每个人都安排了时间表。基本上大家都安排了五六个教授,每个教授十五分钟或者半个小时。有的教授是跟你一个方向的,那就可以聊一些学术的东西;但有的呢就不相关了,就只能聊一些七的八的东西。一些基本的尬聊的套路比方说:介绍一下自己,背景是怎么样的,问一问教授最近在做什么,讲一讲自己感兴趣什么东西。当然有些问题哪怕你自己心里有了答案,感觉再问出来很蠢,其实依然可以再问一问。

比方说我问了若干教授,说我原先做的方向不是我现在想做的方向,所以在新的方向上了解并没有太多,这会不会影响我 Ph.D. 起步呢?大部分教授都表示说,你看我们把你招进来了,就说明你没有问题的呀。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办法帮助学生入门。

比较有意思的是早上喝咖啡的时候聊量子计算机的教授 Igor 跟我说,你入门的时候不要去看 conference paper 或者 arXiv 之类的,多去看看 magazine 啊啥的。这个让我很吃惊,CS 里面不是大家都在看 conference paper 和 arXiv,哪有人看 magazine 的。然后他就解释了一下,说这个正经地发 paper 呢,肯定是要吹一下的,所以里面可能有些有问题的地方就掩盖起来了,或者把自己的工作吹得很神,有时候没话找话凑字数把 paper 拉得很长。但是 magazine 不一样,一来他们不需要把数据做得很漂亮才能发表,可以实话实说,二来他们本身就把学术性降低了一些,有一些科普性,所以这样的文章很容易搞懂作品的主题思想,而且可以读得很快。这个建议真的是头一回听说,是不是真的这样另说,但确实了解到了全新的想法。

还有一个问题是 Ph.D. 学生都是怎么找到他们的研究方向的。有的教授就很放手,说学生的研究方向决定他的研究方向,他就让学生自己想做啥。有的教授呢就会给学生一些小的工作开始做,学生可能换个一两个工作之后就找到了自己想做的。

晚上呢就是在读的 Ph.D. 学生各自带十个人左右去 Downtown 吃饭,继续闲聊,聊些 Hobby 啊之类的。不过感到庆幸的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非常喜欢聊天,有的人话就很多从头到尾找不同的人聊,有的人呢就比较安静地坐着。不过蛮神奇的是好像没有遇到那种美国本科生特有的 “You know, I was like … WHAT?” 这样的语调。

比较尴尬的是,一整天里面有好几次别人在讲笑话我没听出来是笑话,大概这就是文化差异吧,需要呆的久一些才能把这样的空填上。实际上我之前问B教授,他告诉我招进来大概有40%是美国国内的学生,剩下的60%都是国际学生。所以说,这样的情况等真正入学应该会有很大的好转,大家应该都会有个慢慢融入的过程。

Day 3

今天就没有正式的活动了,终于可以睡得晚一点起来了,约了个学长带我逛。

中校区感觉建筑风格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深红砖,棱角分明,感觉其实不好看,过分严肃压抑。有个法学院图书馆,据说当时拍《哈利·波特》的时候本来打算要在那边拍,但是可能是钱没给够就没有了。北校区的楼大部分比较新,风格也比较现代,有大片大片的玻璃。

中校区建筑

中午又跟 Baris 单独吃了顿饭,聊些有的没的。我听有人说 Ann Arbor 很村,但是对我这样在 Ithaca 呆了半年的人来说,我觉得 Ann Arbor 真的大得多,吃的东西也比 Ithaca 好吃得多。

下午学长带我去宠物店逛了一圈,发现美国人对撸狗有非常大的热情,宠物店有好多隔间,可以在隔间里面跟逗狗狗。

撸狗

在底特律机场的男厕所里发现了换尿布的地方,这让我想起这篇文章。另外机场候机分成三个区,连接的通道看起来非常魔幻。

底特律机场